说课淡淡水墨画童年多彩方法品乐趣

淡淡水墨画童年

多彩方法品乐趣

——统编版三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南湖区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的冯岑凡,今天我将以“淡淡水墨画童年,多彩方法品乐趣”为主题,从教材、学情、目标等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立足文本说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这一主题,在二上第三单元和二下第四单元都已呈现,本单元的重点是在三上“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在同一主题下语文要素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特点。《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剪影,展现了快乐的童年生活,课文语言灵动鲜活,体现了儿童诗的特点,教学中将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展开学习,同时诗中有的句子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句子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比较难懂,需要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也是课后习题的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以学定教说学情

知识起点:三下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儿童诗阅读经验,能读出儿童诗的节奏和韵律,能初步读懂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生活起点:诗中所描写的乡村生活乐趣和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缺少体验,我们将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三、落实素养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溪边”、“江上”两首诗,方法引领,由扶到放。第二课时写法支持学习林中一诗,落实语用,拓展阅读。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我拟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联系语境、结合字源,随文认识“墨”“染”等字,会写“墨”“染”两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背诵《溪边》。

3.运用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4.体会儿童诗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以上四个目标,二三两个是重点,课标中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中段阅读学习的重点。

四、智慧导学说过程

《童年的水墨画》就如一幅幅真实的水墨画,或淡或浓,意境优美。所以课前我会带着学生欣赏几幅水墨画,一感受水墨画的画法,和淡淡的意境美,为课文的学习创设基调。然后,我会结合水墨画的特点:清、淡、重、浓来具体展开课堂学习。

(一)清——篇章导入明目标

首先,我会让学生读一读本单元的篇章页,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童年,在本单元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还要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目标导引。

接着,我会出示课文插图水墨画,让学生观察,再根据插图猜一猜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会板书课题。认识“墨”字并结合图片理解墨的本义就是:书画用的黑色颜料,并指导书写。(教师板书)强调上长下短。

本环节我的学导路径:读——猜——识——写

(二)淡——初读感知入诗境

在这个环节,我会重点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的读:

一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出诗歌的节奏。

二读:反馈读课文,随机正音,并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的题目都是写地点的。

三读:想象读课文,说说他们在这些地方干什么?乡村孩子的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通过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读通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大意和表达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也体现了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

(三)重——多元方法明诗意

这一板块是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通过“朗读想象——交流已知——聚焦问题——感情品读”的学导路径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来到溪边,看看“溪边”这幅画。让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贴想象画面)

在自读想象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学生自己读到的画面。我预设:依依的垂柳、澄清碧绿的小溪、静立的红蜻蜓、蹦跳的鱼儿等画面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我会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美。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再读“溪边”一诗,边读边圈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我预设了以下难懂的句子:

①“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将分三步引导学生读懂这句话。

1.说,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比喻句,说一说:()比作()

2.想,我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贴板书)想一想为什么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并适时进行图片补充,帮助学生形象感知: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

3.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会自然引读,深入体会山溪的碧绿和平静。怪不得能给垂柳当镜子呢!

②“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在课后习题和课堂作业本中都提到了这句话,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也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和关键点。我将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这句话。

抓关键词“染”,通过字源演变,理解“染”的意思:染的本义是指用手拿着丝绢在植物染料中着色,逐渐引申为上色、涂色。同时指导书写。(教师板书)注意上下等长。

借助课堂作业本第四大题的第一小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探究染绿的原因。因为溪水是绿色的,所以人在溪水中的倒影也被染上了淡淡的绿色。这样一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我会让学生读好这句话,感受“染”字之妙,山溪之绿。

在此基础上,小结抓关键字、联系上下文的学法(贴板书)。

③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刚刚学习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试着自己来读懂这句话。同时我会做一个方案的并行设计:如果学生能够联系上文,通过“钓竿”、“扑腾”、“碎了”等关键词,知道一个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我就表扬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并顺势引导学生用朗读来充分表现这份快乐。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我会再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感知鱼儿上钩的瞬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的快乐画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快乐的动感。

理解了难懂的句子后,我会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画面从静到动的变化,并用舒缓与欢快的节奏变化读出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画面。并引导学生抓住该诗的这一特点背诵全诗,实现语言的内化。

(四)浓——学法迁移悟诗情

刚才,我扶着学生学习了“溪边”一诗,在这个版块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指板书)自主合作学习《江上》一诗。

首先,我会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①读一读诗歌,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划一划读不懂的地方,试着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

③比一比《江上》和《溪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我会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分享。

我预设孩子们在江中游泳嬉戏的快乐画面学生能够理解,而“水葫芦”和“两排银牙”会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会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适时采用图片补充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葫芦,诗歌中的水葫芦加了引号,指的是水性好的孩子。联系上文和课文插图理解“两排银牙”指的是从水中钻出来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对比《江上》和《溪边》两首诗的异同,我预设学生是能够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写儿童生活的快乐的,(板贴快乐),《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画中有景,《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我会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配上音乐,美美的读一读这两首诗,读出诗歌的韵味,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最后,我会梳理本课所学,并引出下节课的学习。

所以本环节我的学导路径是:学法迁移、合作学习、对比阅读、想象美读。

通过这样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五、画龙点睛说板书

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体现文本特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板书略)

六、着眼发展说理念

立足文体,读为重

多元方法,破难点

梯度设计,扶到放

学位中心,提素养

作者简介

冯岑凡,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的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平时喜欢阅读,读书让我们不停步于眼前的世界,而是通过不同的文字,感悟不同的世界,共情更多的美好,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悦”,发现“真”。

往期回顾

周佳:立足单元整体落实语文要素——统编教科书五上《牛郎织女(二)》说课

蒋海英:统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附视频文稿,ppt可下载)

姜凌佳:授之以法述之有方——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

王佳怡:统编教材三下册第19课《剃头大师》

芮丹妍:统编教材三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

曹晓丽:统编教材三下册第20课《肥皂泡》

蒋清锋:统编三下册《趣味故事会》

图文

冯岑凡

编辑

姜凌佳

审核

刘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yzs168.net/xszl/160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